2002年9月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已经把水危机列为未来10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世界上约有10亿人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占地球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约有25亿人没有必要的卫生设施。192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指出:全球不受淡水资源供应短缺威胁、水质恶化和地下水、地表水困扰的地区寥寥无几。世界第七届水资源大会更是指出: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 国际河流和其他水资源的使用权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之一。众所周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增加对淡水资源的需求。过去几十年,在全球人口增加两倍的同时,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了10倍以上。水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加剧了淡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同时,还可能带来危害人类健康、以致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恶果,最终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指出: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河流水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80个国家,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面临水荒。
统计表明,世界人均水资源为7342立方米[1998/1999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中国为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列132个国家中的第82位。仅相当于俄罗斯的六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欧洲平均的三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甚至比印度还少。即使这样,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长江以南地区的水资源占总量的 80%以上。对水资源评价由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人均水资源量。一般认为人均水资源量在3000立方米以上不缺水;3000-2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2000-1000立方米[警戒线为17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1000-5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而300立方米为维持人类生存的最低标准。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量仅为750立方米左右,属于重度缺水地区。北京更是只有不到300立方米,已经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之一了。第二个指标是水资源总量折合地表径流深度。这个指标的临界值是150毫米。高于150毫米的地区,生态环境可以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低于150毫米,自然的生态系统就难以为续了。更令人担忧的是严重的水污染,污染了河流和湖泊甚至威胁到了地下水,使得淡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更为加剧。我国的上海和江苏毗邻长江和诸多河流、湖泊。但是由于本地水资源少[上海人均水资源量为185立方米,江苏为450立方米],自来水由于污染等原因影响使用,因此也面临缺水现象。我国北方地区更是普遍缺水,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北方沿海城市缺水现象更为严重。部分地区的缺水除了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由此可见,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水资源的保护。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利用政治、经济、科技和工程、生态技术等综合手段解决水资源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要让公众了解水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对水的消耗和浪费。尽管我国面临缺水的严峻形势,但是节水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我国目前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耗水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美国的8倍,相当于日本的25倍。农业的耗水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节水是保护水资源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环节。第三是开源。要开辟新的水源补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为缺水地区寻找新的水源,增加补给;二是要大力推广循环用水,回用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回用水,也被称为是中水。中水是相对于上水和下水而言的。中水是指经过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生活废水和其他废水。使用范围一般是厕卫冲洗、绿化用水、街道冲洗、一般河湖景观用水,以及农业灌溉、工厂回用等。中水回用即可以减少对水资源需求,又可以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应该大力推广。可喜的是我国重水回用已经开始起步,北京市
投资3亿元建设中水系统已经开始运行,经过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47万吨中水将用于北京的环卫、绿化和市政杂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和水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我们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注意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水污染防治,控制水质恶化。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我们就能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实现生态良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